韩国村
科技

KAIST开发柔性光刺激器械,提升难治性脑疾病治疗可能性

近日,韩国科学技术院(KAIST)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可植入式医疗器械,利用光遗传学技术,通过光精确刺激脑细胞,从而研究和治疗脑疾病,为难治性脑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。

据KAIST 6日发布的消息,该院电子工程系崔景哲教授和李贤珠博士团队合作,成功开发出一种集成了柔性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(OLED)的光遗传学神经探针。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《先进功能材料》(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)上,并被选为7月刊封面文章。

光遗传学技术是通过将对特定波长光线敏感的蛋白质注入脑细胞,然后用光线直接控制脑细胞的技术。这项技术对于研究和治疗帕金森病、抑郁症、老年痴呆症等难治性脑疾病具有重要意义。然而,如何将光线精确地传送到大脑深处一直是该技术面临的一大挑战。

几十年来,光遗传学研究中一直使用光纤将光线从外部光源传递到大脑深处。但是,光纤结构坚硬、粗厚,容易损伤脑组织,并限制了运动的自由度。

为了克服这一难题,KAIST电子工程系崔景哲教授和李贤珠研究团队利用薄而柔软的微型OLED开发出这种植入式神经探针。该探针纤细柔软,如同细线一般,可以深入大脑深处,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,同时实现精确的光刺激。该装置的宽度仅为260-600微米,比头发丝还要细。探针采用氧化铝/聚对二甲苯(Al2O3/parylene-C)制成的超薄柔性封装膜,以薄针的形式制成,从而提高了OLED在富含水分和氧气的体内环境中的驱动可靠性,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生物植入时的组织损伤。

该器械拥有8个可独立运作的超小型OLED,能够分别刺激不同部位的脑细胞。OLED能够精确地将光线照射到所需位置,从而更精确地分析大脑回路的工作方式。

与以往的植入式装置不同,该器械无需外部辅助装置即可轻松植入大脑。研究团队强调,在实际实验中,该器械可以输出470纳米波长的光,功率达到1毫瓦/平方毫米以上,完全满足脑细胞刺激的标准。

崔景哲教授研究团队的李素敏博士表示:“这项研究成果突破了以往的研究,首次实现了柔性探针的开发,柔性OLED有望为人体植入式测量和治疗医疗器械带来新的范式。”

发表评论